重点实验室

我院在第六届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术会议上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2013/04/19

2013年4月11、12日,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我国大陆各地及香港、台湾地区的450余名地质与灾害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出席了本次会议,我院孟兴民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院内数名研究生也前往交流学习。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地质灾害科技减灾”。

我院孟兴民教授携研究生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术会议

本次会议内容主要包括第六届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委员会的选举换届、全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进展汇报、及专家学者们主导的地质灾害研究报告。在由我国地质灾害管理部门通报了全国地灾防灾减灾工作进展和全国地灾调查监测进展与构想后,与会代表聆听了两岸三地的10多位专家的有关大型滑坡机理与早期识别、三峡库区大型地灾综合试验场建设、中国地裂缝成因及减灾应对等方面的特邀报告,50余名专家与技术研究人员作了地灾调查监测防治、重大地灾成灾机理、区域地灾风险管理、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此次会议不单对由各研究单位进行的地质灾害成因机理等理论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也对以政府管理部门为主导地质灾害的前期调查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的评价管理工作也给予了足够重视,同时也邀请了从事防灾减灾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工作汇报,使得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理论-管理-技术相结合,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新进展。

会上,我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曾润强做了题为《基于PS-InSAR和信息量模型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估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中将新兴的用于地表形变高精度监测的PS-InSAR技术首次使用在厚层黄土覆盖的干旱区,以此监测结果结合信息量模型,分析区域最佳致灾因子。2011级硕士研究生熊木齐做了题为《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风险控制新理念——基对拦挡工程的合理性研究》的报告,报告重点对比了白龙江流域已治理和未治理的舟曲三眼峪泥石流沟、武都构林坪泥石流沟,通过理论假设以及事实论证分析了拦挡坝的适用性,得出在南北构造带交汇、新构造活动活跃的流域面积大、沟床纵比降高、物源丰富而且会爆发强降雨的沟床修建大型拦挡工程是不合理的,并提出以“疏”为主,最大限度进行生态保护的泥石流治理新理念。两场以其在地质灾害领域内的创新技术和理念,引发了现场各位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

我院曾润强同学在会上作专题报告

我院熊木齐同学在会上作专题报告,并与参会专家进行交流

在本次会议中,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了地质灾害科技减灾成果、交流了防治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展望了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也加强了我院与国内各院校在地质灾害领域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升我院在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及防治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