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

严纯华校长调研白石崖溶洞遗址,慰问考古发掘一线我校师生

2021/12/28

1226日,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一行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镇,调研我校资源环境学院张东菊教授主持的白石崖溶洞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工作,看望并慰问奋战在考古一线的我校师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夏河县委书记杨振林、县长杨海强、副县长索南道吉,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张北辰,科研院副院长赵长明,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沈正虎,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韩艳梅,杨晓燕教授等一行陪同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上下五年前的中华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要求广大考古工作者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并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体现了党中央对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308万平方公里,其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重大挑战。史前人类如何适应、扩散并最终定居青藏高原是考古学、古人类学、遗传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近年来,在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的支持推动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陈发虎院士、张东菊教授带领的兰大旧石器环境考古团队围绕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开展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其中,针对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的研究,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为深入研究丹人的体质形态特征、时空分布及其在东亚古人类演化中的重要意义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团队同时对化石出土地白石崖溶洞开展了多年考察,并于20182019年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洞穴内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发现遗址保存有丰富的石器和动物骨骼等考古遗存。在对2018年出土材料研究的基础上,由我校领衔,集中国内外科学家,建立了白石崖溶洞遗址距今约19-3万年的可靠年龄框架,而且在距今10万年和距今6万年(甚至晚至距今4.5万年)的地层中提取到了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将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的活动进一步由中更新世晚期延伸至晚更新世,有力证明了丹尼索瓦人曾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

主要科研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并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公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研究成果先后入选教育部“2019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科技部“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Science杂志“2019年度世界十大科学突破Archaeology杂志 “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美国史密森研究院2020人类起源研究十大新认知等。

严纯华校长一行考察了发掘现场,看望了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兰大师生,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严校长详细了解了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度及相关成果,对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奋战在发掘工地的师生发扬坚守·奋斗的兰大精神,取得更大成绩。在考察中,严校长向甘南州、夏河县以及其他地方领导表示了衷心感谢。他指出,白石崖溶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是甘南州、夏河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白石崖溶洞丹尼索瓦人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严校长希望,环境考古团队能深入挖掘、整理、阐释所获得的珍贵资料,认真细致地做好后续研究;无论丹尼索瓦人的起源中心确定在哪里,国际丹尼索瓦人研究的科学中心则一定要在甘南夏河的白石崖溶洞遗址。

俞成辉书记表示,甘南州及夏河县将高度重视白石崖溶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全力保障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各项完善的保障支撑,为发掘好、保护好、研究好白石崖溶洞和丹尼索瓦人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争取早日取得重大新发现新成果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