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师生参加环境考古IGC会议

2016/08/27

2016年8月21日至25日, 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简称“IGC”)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本届大会以“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Shaping Our Harmonious Worlds)”为主题,IGC包括大会(Plenary)报告和分会(Session)报告。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学术带头人、中科院院士、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学术骨干董广辉教授、颉耀文教授和张东菊副教授,以及博士生崔一付、张乃梦和黎海明参加了此次盛会。

我校环境考古团队近年来在人地关系研究和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原创性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期刊上,亮点成果入选2015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次IGC 大会上,我校环境考古研究团队组织了两个分会场,一个是由陈发虎教授、董广辉教授联合香港大学章典教授和澳大利亚核科学与技术组织环境研究所John Dodson教授组织了“Climate Change and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from Neolithic to Historical Periods”的分会场,另一个是由陈发虎教授、张东菊副教授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的GeorgMiehe教授联合组织了“Prehistoric Human Occu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分会场,受到相关领域国际同行的关注。

在“Prehistoric Human Occu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分会场,陈发虎教授首先介绍了专题的背景和组织情况,随后张东菊副教授和GeorgMiehe教授主持了学术活动,共有12位来自地理学、考古学、基因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围绕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适应高寒环境的机制等问题做口头学术报告。陈发虎教授做了题为“Prehistoric Human Dispersal to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Adaptation to the 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的口头报告,系统介绍了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在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与机制领域取得的突破,以及现阶段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董广辉教授做了题为“Early Human Occupation on Nujiang River Valley,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的口头报告,介绍了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玉水坪遗址的系统测年工作进展,该工作将人类在青藏高原边缘海拔2500米区域的活动历史推前了2万年,曾被《Science》杂志封面文章报道。张东菊副教授做了题为“Human Migration to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Preliminary Study of 151 Site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的口头报告,介绍了由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持的青海151遗址发掘工作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旧石器晚期人类在高原的扩散模式及对高寒环境的适应策略及问题。陈发虎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乃梦做了题为“Human Paleodiet and Animal Utilization Strategy duringtheBronze Age in Northwest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的口头报告,通过对云南西北部石岭岗青铜时代遗址出土人骨牙齿的植物微体化石(植硅体和淀粉)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2500年前人类的摄食结构和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此外,由陈发虎教授牵头的、与剑桥大学等国际合作伙伴申请的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史前人类对青藏高原北部高寒缺氧环境的适应过程和模式研究”获得批准,陈发虎教授对该项目做了介绍。以上工作凸显了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在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研究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章典教授和董广辉教授主持了“Climate Change and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from Neolithic to Historical Periods”分会场,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15位学者做口头学术报告,围绕史前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文化演化的关系、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等热点科学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董广辉教授做题为“Prehistoric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Hexi Corridor, Northwest China”的口头报告,介绍了河西走廊史前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气候变化对该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青铜冶炼技术的传入对环境的影响。董广辉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崔一付做了题为“Human settlemen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in an Oasis-desert Transition Zone of Dunhuang, Hexi Corridor, northwest China”的口头报告,阐述了河西走廊西部历史时期瓜沙洲古绿洲-沙漠过渡地带的人类活动、植物利用策略,及其与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的关系。上述两项工作,为认识河西地区不同时间段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与机制,以及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等热点科学问题,提供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案例。

在本次会议上,我校环境考古团队的师生与国际和国内同行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充分展示了该团队在环境考古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这次大会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专门在IGC做大会报告,系统介绍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和主要的研究进展,我校陈发虎教授和董广辉教授领导的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和机制研究作为亮点成果进行了介绍。更为可喜的是,我校环境考古团队的研究生在此次大会的口头报告得到了较高评价,并积极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显示我校环境考古团队人才培养水平的质量得到了认可,为环境考古学科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我校“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中心”的成立,为环境考古团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为深化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促进该中心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闻背景:

国际地理大会是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Union,简称“IGU”)主办的四年一届的国际地理学学术会议。1871年,以欧洲为主的地理学家们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发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举办10届大会之后,到了1922年,为了规范国际地理大会的组织领导,各国代表又发起成立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在IGU的主导下,国际地理学大会已经成为全球地理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国际盛会。

陈发虎教授、董广辉教授和张东菊副教授主持分会场

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师生在分会场做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