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我校师生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2016/10/30

为进一步加强国内学术交流,以“快速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于2016年10月21日至23日在云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主席由兰州大学陈发虎院士与云南师范大学张虎才教授共同担任。近百余名与会者来自国内十余个大学、研究所等单位。我校资源环境学院陈发虎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勾晓华、强明瑞教授、安成邦教授、夏敦胜教授、张家武教授、董广辉教授、李育教授、贾卓博士、黄伟博士、刘建宝博士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针对目前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会议议题分为气候快速变化和文化演化两个专题。

陈发虎院士受邀作了题为“亚洲中部干旱区水文气候变化与丝绸之路人地关系研究”的主旨报告。以“季风亚洲”和“西风亚洲”不同时间尺度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变化、环境考古团队近年来的科研成果,指出目前国际热点问题和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对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安成邦教授作了题为“青铜时代粟黍从黄土高原向欧亚草原带的传播”的主旨报告,介绍了他多年来在新疆环境考古研究的部分工作和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利用碳同位素追踪新疆地区古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演替的研究结果,并针对粟黍和小麦的扩散和传输过程提出新的观点。本次会议中,我校代表与其他国内学者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针对干旱区气候环境变化和文明演化等科学问题,有效地加强了同行的交流,为开展进一步的合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会议结束时,陈发虎院士作会议总结。以“转型的中国自然地理”为题展望了未来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热点问题,同时建议将“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更名为“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并就下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和秘书长的提名给出建议。

新闻背景:

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共同主办,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工作。

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刘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