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组队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

2017/06/20

2017年6月17日,由中科院牵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在拉萨正式启动,我校陈发虎院士团队组队参加,开展青藏高原古人类活动研究。

图1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启动仪式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首次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涵盖地质构造、古生物、地球物理、气候与动植物研究等50多个专业,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研究中的诸多空白。为应对近几十年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由多家科研院所参加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旨在通过冰川、湖泊、水文气象、动物、植物、人类活动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考察,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状况、古代环境变化过程和古代人类活动历史等问题,为应对现代环境变化、保护现代生态环境和服务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科考将持续五到十年,色林错江湖源是首个考察区域,将来会逐步开展河湖源、中巴走廊、南亚通道等几个重点区域的考察。未来一个多月内,由1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冰川与环境变化、湖泊与水文气象、生物与生态变化、古生态和古环境等4个考察小分队,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我校张东菊副教授带领研究生王建和杨继帅在古生态和古环境小分队中,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加队员共同负责该区域的古人类活动研究。

图2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出发

青藏高原的古人类活动历史和人类的高海拔环境适应是国际热点问题。学术界关于古人类到达青藏高原的最早时间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论。早年考古学研究认为最晚距今4-3万年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已经在高原上生活,近些年多项遗传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但是迄今缺乏距今4-3万年、保存有原生地层的考古遗址和可靠测年结果。我校研究人员近些年参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显示,该区域最早的人类活动不早于距今1.5万年,而2016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的藏北尼阿木底遗址,初步测年结果显示其不晚于距今3万年,为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研究提供了新证据,也使相关争论更为激烈。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定居历史是人类高海拔环境适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陈发虎院士带领的团队提出史前人类常年定居青藏高原东北部较低海拔区域(<2500米)的历史不早于距今5200年,高海拔地区(>3000米)不早于距今3600年,分别与粟黍农业和麦作农业的传播有密切联系(Chen et al.,Science,2015)。而2017年初Meyer等人基于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拉萨附近却桑遗址开展的工作(Meyer et al.,Science,2017),认为古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历史可早至距今7400年,且无需依靠农牧业经济支持,但因该研究缺乏可靠的考古证据,引起学术界较多的质疑。张东菊副教授牵头对Meyer等人文章的评论将于近期在国际期刊发表。很显然,古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历史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高海拔环境适应问题,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图3 我校考察队员开展野外工作

针对以上学术争论,我校陈发虎院士2016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计划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工作,从动植物资源利用、人类生理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古人类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等问题,该项目已经成功获批,相关工作正在逐步开展。本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我校参与人员,希望在考察区内寻找保存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一步推动青藏高原上的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古人类高海拔地区定居历史和古人类高海拔环境适应等相关研究,这也是陈发虎院士主持的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

图4 我校师生参加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古生态与古环境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