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9年10月16日赖忠平教授来实验室访问并作报告

2019/10/17

2019年10月16日,应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潘保田教授和高红山教授邀请,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赖忠平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并在祁连堂502报告厅作了题为“气候地貌模型—冰期旋回下地球表层演化与现代地貌形成”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高红山教授主持。

赖忠平教授通过多年来对全国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变化与地貌学的研究,认为在地貌学研究中,经典的戴维斯地貌模型主要着眼于构造尺度下湿润区的流水地貌演化,而干旱半干旱区和冰冻圈区的地貌演化与现代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米兰柯维奇循环尺度的气候变化。如以江汉盆地、柴达木盆地与可可西里盆地分别作为湿润区、干旱区与冰冻圈的代表,结合高分辨率光释光年代学可以初步构建出了轨道尺度下的气候地貌模型:在湿润区,流水是最主要的外营力,而流水的最终侵蚀基准面是海洋。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呈现超过120米的上下波动。气候通过海平面的升降控制着入海河流下游(尤其三角洲)的地貌演化。从长江河口三角洲到中游的江汉盆地,都表现出冰期低速沉积或侵蚀,冰消期快速沉积,间冰期重回低速沉积的与海平面变化紧密相关的沉积结构;在干旱区,风力是最主要的外营力。冰期间冰期旋回下,风力的强度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来自光释光测年和模拟的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在冰期发生强烈侵蚀,在间冰期接受沉积,气候变化强烈塑造着柴达木盆地的沉积结构;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的库赛湖、卓乃湖等为例,认为内流区的河流演化是由上游向下游发展的,上游湖泊的外溢导致河流的贯通。最后,以江汉盆地地层中的砷元素为例,探讨了砷分布的模式与地貌演化、地层沉积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提出了下一步可以开展的有趣的研究工作。

整个报告历时一个半小时,赖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化,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