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旧石器环境考古团队研究成果获评中国地理学会2024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

2025/04/25

2025年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中国城市与区域管理学术年会)于418日至20日在浙江宁波召开。419日上午,中国地理学会于大会现场发布2024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入选结果。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旧石器环境考古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最晚丹尼索瓦人活动证据并首次揭示该神秘古人群的生存策略获评此项荣誉。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我国地理科学事业发展,中国地理学会于20251月启动了2024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遴选工作。根据《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遴选实施办法》,经中国地理学会各分支机构、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和常务理事推荐、形式审查、遴选专家组初评和终评,最终遴选出发现最晚丹尼索瓦人活动证据并首次揭示该神秘古人群的生存策略10项成果作为2024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

1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葛全胜教授为获评成果代表颁发荣誉证书(来源:大会官方网站)

丹尼索瓦人(简称丹人)是一支已经消失的、与现代人不同的神秘古人群。目前,世界上确定的丹人化石仅零星发现于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遗址和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遗址,相关考古遗存研究有限,限制了学术界对该神秘人群的了解。白石崖溶洞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处在更新世地层中仅发现丹人遗存的考古遗址,对研究丹人演化历史和行为文化等至关重要。旧石器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围绕白石崖溶洞遗址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上千件动物骨骼遗存,综合利用传统动物考古学、新兴蛋白质组学、地层与年代学、古生态学等多学科方法和技术,发现迄今为止已知最晚(距今4.2万年)的丹人化石,首次实证了丹人与早期现代人在青藏高原的时空重叠,揭示该区域是丹人与早期现代人曾发生基因和文化交流的潜在地点,为厘清东亚不同古人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关键新线索;同时,揭示了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动物群组成和变化,并首次阐释了丹人对动物资源的利用策略:丹人具有相对较广的食谱,对包括食草类、食肉类、鸟类等在内的多样性的动物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包括剥皮、肢解、剔肉、敲骨吸髓、骨器制作等行为。

2 甘加盆地丹尼索瓦人生活场景复原图旧石器环境考古团队供图

此项研究不仅为丹人的延续时间提供了可靠的化石和年代学证据,而且首次揭示了丹人对广谱化动物资源的充分利用策略,同时为理解丹人的演化历史、生存策略、高海拔环境适应方式及青藏高原古人类活动历史研究提供了多层重要信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和《科学通报》期刊。其中,在Nature期刊的文章一件发表后,在国际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界引发广泛关注。NatureScience期刊对本研究进行了深度解读和专门报道,其中,国际权威学者对此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如英国学术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名誉教授Robin Dennell这一发现是关于人类如何以及何时定居青藏高原这一引人入胜的故事的重要补充。研究成果还受到CNN、路透社、纽约时报、每日邮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科技网、中国新闻网等国内外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原创及转载报道累计超过300篇,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完成人为我院夏欢教授、王建博士、张东菊教授、陈发虎院士。

官方评选结果推送:https://mp.weixin.qq.com/s/TqihSaWp7aAqNIOqXkPwMQ

相关研究成果DOI10.1038/s41586-024-07612-9; org/10.1360/TB-2024-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