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周爱锋副教授参加国际碳十四与环境会议

2017/07/31

碳十四测年利用碳元素放射性同位素14C的半衰期,可以相对准确的给定一个含碳样品的年代,是所有与年代相关的研究领域诸如古气候、考古、污染生态等的重要研究手段和依据。自从1951年Libby发现其原理以来,碳十四测年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无论是设备、技术还是材料、应用均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碳十四测量越来越快速、简便,以及测量成本的降低,碳十四在环境中的应用得以开拓更广的研究方向,不单单在测年方面,在碳循环、碳示踪、以及本身作为气候记录方面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在国际碳十四研究的众多专家的号召下,2014年在爱尔兰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碳十四与环境会议,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共识。

本次碳十四会议是继3年前首届会议成功召开后的第二次会议,旨在汇集全球各地致力于碳十四测年理论及各应用方向研究的专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会议由匈牙利科学院核学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从事气候变化和碳十四研究相关领域的30多家研究机构共计130余人。参会单位包括瑞士ETH、法国科学院、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NOAA、Woods Hole研究中心、澳大利亚ANSTO等著名碳十四和环境变化研究机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周爱锋副教授是参加本次会议的唯一中国代表。会议形式有大会特邀报告、常规口头报告和展板。会议分7个议题进行,分别为:碳十四与大气、陆地沉积环境、淡水环境、海洋环境、过去与现在环境变化、宇生核素碳十四和人类活动与污染。周爱锋副教授受邀与来自法国科学院的Christine Hatté博士共同主持陆地沉积环境-土壤系列分会报告。

在本次会议中周爱锋副教授以展板的形式向与会各专家展示了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代学实验室与碳十四在环境变化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认识。通过系统对比青海湖沿岸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点出土的陆源碳屑与同层位鱼骨碳十四测年差异,揭示了青海湖碳库效应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碳循环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同行学者对该研究成果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并对研究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认可。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于2016年成功获得资助并购入一台瑞士产MICADAS加速器,与之前已稳定运行的碳十四制靶系统结合,即可在实验室内部独立、自主完成碳十四样品的测试。该实验设备的完善对于兰州大学古气候研究团队以及考古、生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作为一台大型重要研究设备,该加速器的成功购入也为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争取到更好的研究平台。

周爱锋副教授本次出访一来参加上述学术会议,二来借助会议机会,代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包括会议承办方在内的诸多拥有加速器的实验室同行交流,汲取经验。会议期间,周爱锋副教授对匈牙利核学研究中心正在运行的小型加速器MICADAS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关注方面包括仪器安装场地、环境需求,以及日常维护、测试注意事项等,为今后兰州大学成功安装和调试已经购置尚未到货的MICADAS加速器收集了更为详尽的资料和信息。双发就今后合作达成共识,匈牙利科学院核学研究中心表示愿意为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速器制靶系统提供稳定的测量途径。此外,经与已经获批的国家高端外专项目外国专家Timothy Jull教授商谈,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初步确定了其赴兰州大学工作的时间、形式等细节。Timothy Jul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碳十四测年权威,担任碳十四测年领域重要期刊《Radiocarbon》的主编,他的来访将为资源环境学院碳十四与环境变化研究团队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前沿视觉,增强了该领域的研究实力。

会议期间照片,右下角为Tim Jull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