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资源环境学院师生参加第三极科学研讨会

2017/08/03

 2017年7月10日至12日,第三极科学研讨会(Third Pole Science Summit)在云南昆明召开,共有来自国内外近百个单位的400余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兰州大学陈发虎院士,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勾晓华,以及董广辉教授、聂军胜教授、张家武教授、戴霜教授、张东菊副教授和十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大会。本次大会共设有5个专题,125个口头报告以及102个展板。

图1陈发虎院士做特邀报告

陈发虎院士在此次会议中主持了“第三极环境变化与全球变化”专题的分会场,并受邀作了题为“Holocene annual temperature change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Paradox”的大会特邀报告以及题为 “Peopling the Tibetan Plateau: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资源环境学院气候变化与环境考古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勾晓华教授和聂军胜教授分别在“第三极环境变化与全球变化”专题以及“地球动力学及环境变化”专题作了题为“Tree-ring evidence of climate and forest change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和“Dominant 100,000-year precipitation cyclicity in a late Miocene lake from northeast Tibet”的专题报告。此外,戴霜教授,吴铎博士以及研究生张玉枝、段炎武、吕飞亚、苏佳佳、夏欢、谷富分别以展板的形式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

图2勾晓华教授做专题报告

图3聂军胜教授做专题报告

以上报告和展板展示了我院地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并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在扩大我院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我院学者与国际知名研究团队及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图4我院参会师生合影

新闻背景:

青藏高原素称“亚洲水塔”和地球的“第三极”,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亚洲重要的水源地,围绕其发育的河流为东亚、南亚占1/3的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显著影响着东亚气候格局,亚洲季风进程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气候与水文变化进一步影响高原及周边的生态及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

第三极科学研讨会(Third Pole Science Summit)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开展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泛第三极)多要素、多时空维度以及多手段的系统演化研究,揭示自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机制,提出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及生态治理措施,为绿色丝绸之路服务,最终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