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

傅伯杰院士、吕厚远研究员、李新研究员做客 “百年兰大•名家讲坛”

2024/10/22

10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受邀做客“百年兰大·名家讲坛”,并作第234场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城关校区西区逸夫生物楼国锠报告举行,兰州大学副校长勾晓华教授主持。

undefined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傅伯杰院士做了题为《人地系统耦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当前全球资源环境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问题。对人地系统中要素动态、耦合机制、调控途径的认识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傅伯杰院士首先对2024年最新举办的两场国际地理学大会(35th IGC和2024 AAG)的报告内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和中国地理学值得借鉴的方面。之后,傅伯杰院士系统论述了目前对人地系统耦合、互馈机制的认知以及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最后,傅伯杰院士介绍了在典型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开展的人地系统耦合的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研究案例,强调了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大有可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吕厚远研究员做了题为《地球科学与考古学的交叉》的报告。学科交叉正在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主流趋势之一。吕厚远研究员以两个典型的学科交叉研究案例——“水稻起源”和“四千年前的面条”,生动有趣地讲述了两项研究的缘起、背景、实验、结果、发现、成果、影响与争论各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研究历程的完整回顾和讲述,吕厚远研究员在最后总结和分享了从事地球科学与考古学交叉研究中的体会。

undefined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李新研究员做了题为《增强地球系统科学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数据同化和强化学习的结合》的报告。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正在推动诸多学科的研究范式从数据密集型科学转向人工智能科学。李新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复杂系统、数据同化、强化学习的概念及其在地学中的研究案例,指出了科学大数据将驱动新地学的发展,深度学习与物理知会的机器学习和因果推理相结合,可以增强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可迁移性、可解释性和可预测性,最终推动实现面向地球系统科学的人工智能工具。

undefined

报告结束后,勾晓华教授围绕报告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三位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此次报告是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系列活动之一,为加强学术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师生们围绕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人地系统耦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质学与考古学交叉、地球系统科学人工智能等重要研究问题的认识,对于今后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资源环境学院师生、全校各学院师生共计300余人参加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