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16日,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第五届环境考古学大会在我校逸夫科学馆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古环境与古文化”,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2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校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资环学院、地质与矿产学院、草地农业学院、生命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9月15日,开幕式在逸夫科学馆报告厅举行,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辉所长主持,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教授致欢迎辞,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城环学院莫多闻教授致开幕词,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研究员致辞并做了题为“中国环境考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农业起源与传播、中华文明起源的环境背景、人类环境适应的理论、新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及特定遗址的环境背景重建等主题展开,共进行了11场大会报告和55个分会报告。本次会议为广大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充分展示其最新研究进展的交流平台,使大家既了解到目前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又可以对相关科学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
经过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讨论,从本次会议开始设立“环境考古杰出贡献奖”,以奖励长期奋斗在环境考古第一线、为环境考古学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大会宣布第一届“环境考古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研究员和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巩启明研究员,并分别由莫多闻教授和吕厚远研究员颁发奖杯和奖状。
我校有二十几名师生参加会议,陈发虎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新石器时期人类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扩散与环境变化”的学术报告,颉耀文教授、董广辉副教授、黄小忠副教授和张东菊博士在分会场分别报道了各自在遥感考古、史前农业传播与文化扩张、早期农业的孢粉学分析、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环境适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与会学者的强烈兴趣,报告之后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获得与会代表的较高评价。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许多学者对我校科研团队从事的环境考古学研究工作非常感兴趣,并确定了初步合作意向。孟兴民院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的机构组成、人员编制及主要研究方向等研究院概况,并欢迎与会者与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显著提升了兰州大学在环境考古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周昆叔研究员和莫多闻教授在会议期间高度评价了近年来我校在环境考古学研究和队伍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兰州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