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共建“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我校逸夫科学馆隆重举行。
我校党委书记王寒松,校长周绪红,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马巍,副所长冯起、王宁练,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田立新,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杨生荣,我校副校长安黎哲、陈发虎等出席了仪式。中科院兰州分院、中科院寒旱所、南京师范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我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相关学院、研究院负责人,“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骨干参加了仪式。仪式由王寒松主持。
王寒松、周绪红、马巍和田立新共同为“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周绪红、马巍和田立新代表各协同单位共同签署了“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协议。
王寒松在主持仪式时指出,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是校所、校校深入合作,协同创新的新起点。他希望,协同创新体各方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精诚合作,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和发展协同创新的新领域、新途径,不断研究协同创新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协同力度,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加深合作各方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努力取得互利共赢的丰硕成果。
周绪红在讲话中指出,“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是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中心围绕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这一国家急需和国际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协同创新研究,旨在促进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突破各创新主体间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资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组建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体,切实提升我国在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周绪红强调,兰州大学与中科院寒旱所,南京师范大学将本着“优势互补、精诚合作、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将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学校机制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增强资源汇聚能力,集聚一流的优秀人才,有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切实解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脱节的问题,实现协同创新体各方的共创共赢,共同发展。
周绪红希望,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过程中,协同创新体各方科研人员要本着“务实高效、互利共赢”的精神开展合作,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协同创新研究。要不断地凝练研究方向,加强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机制体制建设,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获得一批国际一流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要致力于解决我国干旱区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努力将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在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他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马巍对“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兰州大学和中科院寒旱所的合作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深度融合,推动双方合作迈向新的台阶。他表示,中科院寒旱所将全力以赴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促进双方全面、深入的合作,将中心建成为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国际一流的学术高地。
田立新在讲话中说,长期以来,南京师范大学与兰州大学相互支持,精诚合作,在干旱环境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研究,并取得了喜人成绩。他表示,南京师范大学将会全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围绕“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大力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努力完成在中心建设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做好中心的建设工作。他希望,通过协同创新体各方的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早日取得丰硕的建设成果。
中科院院士李吉均在讲话中指出,兰州大学地处西部,在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具有很好的地域优势,协同创新体各方在该研究领域各具优势和特色。“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将充分发挥兰州大学的学科特色和地域优势,通过协同创新体各方的强强联合,大力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他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早日实现中心的建设目标。
陈发虎教授代表“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从建设目标、支撑条件、组织架构、机制体制改革、建设任务等方面对中心的组建与协同情况做了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