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

交流合作

我校“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立项建设

2012/12/04

根据甘肃省科技厅日前下发的《关于2012年度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建设的通知》(甘科计〔2012〕20号),由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孟兴民教授主持申报的“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甘肃省科技厅批准,列入2012年度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

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我校牵头,联合甘肃省科学院、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和兰州理工大学进行建设。中心将针对甘肃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重点开展环境地质理论与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示范与推广,着力构建甘肃省环境地质理论与防治技术研发平台,为我省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提高我省环境地质治理能力,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新闻链接:

甘肃省是我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限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兰州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及区域防灾减灾工作,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为:

一是围绕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切实发挥我校科技人力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任务,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有效推动灾后重建工作。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我校针对当时陇南地区灾害研究工作,向国家及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议,以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技术问题。同时,学校积极配合我省抗震救灾工作总体安排,在甘肃省科技厅的组织下,由我校校长周绪红教授担任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主任,带领甘肃专家组奔赴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周绪红教授的科技成果“新型装配整体式房屋体系”被甘肃省科技厅确定为科技重大专项。

2010年8月,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校向甘肃省政府提交了《兰州大学关于应对舟曲泥石流灾害开展科学研究的请示》,得到郝远副省长的重要批示。副校长陈发虎教授带队,带领相关学科专家奔赴舟曲、武都、成县、天水等地考察滑坡、泥石流及生态环境状况。专家组深入灾区第一线,以收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第一手资料为目的,为承担国家重大灾害应急项目做好准备。

2011年,由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孟兴民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获批立项,这是我校作为项目主持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

2012年5•10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受甘肃省科技厅委派,我校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孟兴民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组织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科学院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甘肃省林科院等单位地质灾害专家组一行赴甘肃岷县,参与灾害应急处理工作。专家组对泥石流成因、工程防治措施、灾害区域与受灾情况开展了系列调查,取得第一手数据,为现场应急救灾工作以及灾后重建提出了重要建议,为灾区的抢险救灾发挥了很好的科技先导作用。

近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在防灾减灾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国际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2010年以来,由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孟兴民教授牵头获得了11项地质灾害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甘肃省“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等,项目研究为灾区应急处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极大地推动了防灾减灾工作。

二是积极联合省内其他地质灾害科研单位,组织召开各类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国际研讨会,进一步扩大了我省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我校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先后3次联合在兰其他地质灾害科研单位,组织召开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国际研讨会,为我省地质灾害科研人员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