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

【黄伟副教授等关于东亚夏季风边界的研究成果被选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封面文章发表】

2018/03/30

说明: G:\Program Files\12662044\Image\C2C\ZMMFCX%(]Z$JY9H9Q$CQ0}R.jpg    由陈发虎院士和黄伟副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陈婕作为第一作者,黄伟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在2018年1月出版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发表了题为“A climatological northern boundary index for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中英文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长时间尺度东亚夏季风北界的时空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的研究,对理解过去、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主要基于气象定义的各东亚夏季风北界指标与地理环境缺少对应,也很难应用于古气候研究。为此,实验室黄伟副教授等参照全球季风的概念定义,使用月分辨率的现代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新的东亚夏季风北界指标(北界气候指标),并对其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夏季(5~9月)2mm/day的等降水线(即300mm等降水线)变化范围与中国现代土地覆被类型、气候转换带以及潜在自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也与风场突变位置一致,具有明确的气候–生态–地理界线意义,可作为东亚夏季风的北界指标;2)中国气候态(1981~2010年)东亚夏季风北界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在中国北方地区从西到东大致沿中国祁连山东段–贺兰山南麓–大青山–大兴安岭西侧一线;3)东亚夏季风气候北界在1980~2015年间的年际空间波动范围覆盖了甘肃中部、宁夏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北可深入到中蒙边界,南可退缩到山东–河南中部一线,围绕气候态北界在200~700km范围内波动,空间波动幅度从西到东逐渐增大,但不同区域随时间的南北波动趋势大体一致。该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索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夏季风变化,以及季风–西风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