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聂军胜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Pre-Quaternary decoupling between Asian aridification and high dust accumulation rates”的重要研究成果。该论文揭示出在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粉尘堆积速率高时并不能指示中亚气候的变干,反而可能指示气候的湿润。
北半球冰期周期性的出现之后,第四纪期间的气候记录揭示出的模式显示:在寒冷的冰期,亚洲内陆气候干旱,导致下风向的黄土高原和北太平洋具有高的粉尘堆积速率;而在温暖的间冰期,亚洲内陆干旱化减弱,则致使粉尘通量降低。然而,聂军胜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北半球周期性的冰期出现之前,黄土高原和北太平洋高的粉尘堆积速率对应于东亚气候的变湿,与之前的模式相反。此外,该时期的古气候指标对比表明高的粉尘堆积速率不是来自中亚干旱区粉尘贡献的增多,而是来自降水增多造成河流对东亚老地壳物质剥蚀能力的增强所致。这一发现说明,在北半球周期性冰期出现之前,黄土高原和北太平洋的粉尘堆积速率不能用来指示亚洲内陆的干旱化。该工作深化了亚洲粉尘产生机制的认识,协调了海陆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化不一致的矛盾。
图1 北太平洋、黄土高原和全球古环境记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