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

【关于距今3600年前后甘青地区古人类食物结构的研究论文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16/09/30

实验室环境考古团队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杂志上发表题为“Dietary shift after 3600 cal yr BP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orthwestern China: Evidence from stable isotop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研究人和动物的骨胶原碳氮稳定同位素,追踪了距今3600年前后甘青地区古人类的食物结构从粟黍为主向麦类为主的变化。再次印证了本团队提出的距今3600年前后麦作农业促使古人类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假说。

人类食谱不仅能反映可得到的自然资源,还可以反映社会文化价值。当环境、社会和文化发生变化时,食谱也会有相应的改变。该研究追踪了人类食谱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新石器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人与动物骨胶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发现人们食谱的显著变化和跨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与中国西北地区的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同位素证据显示,在4000a BP,人们的食谱主要以C4食物(主要是粟黍和以粟黍为食的动物)为主,这与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时农业的扩张过程一致;3600a BP之后,在气候变干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C3食物(可能是大麦和小麦,以及以C3食物为食的动物)加入人类食谱中(图8, 9)。虽然很多因素可以导致人类食谱发生转变,但是在甘青地区,气候变化可能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QQ图片20170103175405

1 河湟及其毗邻地区人和动物骨胶原的碳氮同位素结果

QQ图片20170103175635

2 河湟及其毗邻地区人骨胶原δ13C结果(a)与气候记录的比较。(b) 北半球(30° to 90°N)温度重建曲线(Marcott et al., 2013); c)季风边缘区合成孢粉指数的标准曲线(Zhao and Yu, 2012); (d) 六盘山天池的红度曲线(Zhou et al., 2010); (e) 董哥洞石笋δ18O(Wang et al.,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