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

【基于树轮的中亚西天山历史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发表在在农林顶级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6/03/31

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勾晓华的树轮研究团队在农林顶级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发表题为“Tree-ring-based moisture variability in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A.D. 1882 and its possible driving mechanism”的研究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192316300028 )。该研究基于西天山最为典型的伊塞克湖流域森林上、下线2个采点的100多颗雪岭云杉树木年轮样本,分别建立了其树轮年表序列。分析了森林上、下线雪岭云杉对气候的响应,并结合CRU的降水数据、PDSISPEI资料,重建了中亚西天山过去130多年的干湿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中亚西天山该时期干湿变化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亚西天山森林上线雪岭云杉树木生长对春季温度响应敏感,而森林下线树木生长与干旱指数显著相关;结合前期研究成果,获得了整个天山地区过去百年较为一致的干湿变化规律:1880年代-1900年代,天山山区缓慢增湿,1900年代后期-1920年代是第一个变干阶段,1920年代-1930年代,又经历了一个缓慢变湿过程,1940年代有一定的干旱化趋势,到1950年代又缓慢变湿,1960年代-1980年代是一个较长的干旱阶段,1980年代到现在,则经历了过去百年持续时间最长、增湿最为显著的过程;该区域过去百年干湿变化可能受太阳活动和NAO/AO等大尺度气候系统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对理解天山山区历史气候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机制,以及西风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天山横亘于中国新疆和中亚,东西长2500多公里,总面积约8.0×105 km2。被誉为中亚干旱区的“湿岛”。天山1700-3200m的中山带,分布着大量的雪岭云杉,该树种非常适合树轮气候研究;但长期以来,大量的关于天山树轮气候研究都集中在中国境内,种种原因导致中亚西天山树轮气候研究相对滞后。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张瑞波所在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树木年轮气候研究团队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2012年开始,与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在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课题、外交部亚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支持下,先后在中亚天山山区开展了大量的树轮气候学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 过去百年中亚天山山区降水变化重建序列(黑线)20年低通滤波序列(蓝粗线),虚线为百年降水平均值得1倍标准差,黑点为天山山区极端干旱年份,分别为:1895年、1919年和1961年。

2 中亚天山山区过去百年降水变化与夏季北极涛动指数(AOI)和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I)的关系对比,绿色区域为天山山区降水偏少而NAO/AO处于正相位时期,红色区域为降水偏多而NAO/AO处于负相位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