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

201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胜利闭幕

2019/09/05

201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于8月25-27日在兰州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全国68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260多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了会议(照片1)。会议收到论文摘要126份,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地貌和第四纪的各个领域,共包括14个方面。会议分四个阶段进行:8月26日上午大会举行了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下午代表们考察了兰州盆地的河流地貌、新生代地层与第四纪风成黄土;27日全天进行了专题分会场的报告;28-30日分别对临夏盆地与青海湖-张掖两条路线进行了会后野外考察。

照片1 201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全体代表合影

在开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李吉均教授,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熊巨华副处长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照片2),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忆往追昔,展望未来,号召大家使命担当引领潮流,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照片2参会的部分嘉宾

开幕式后,大会特别邀请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教授做了《地表过程研究的前沿》的报告,傅院士分别从新时代的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发展展望和地表过程研究前沿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地貌学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即与其它圈层过程耦合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与继续探索新的学科分支与领域等。随后,5位代表做了大会报告(照片3),分别是北京大学周力平教授的《第20届INQUA大会地貌研究概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员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地层新进展及其对高原北部大地貌和环境格局形成的控制意义》,南京大学鹿化煜教授的《渭河盆地沉积与亚洲季风气候起源与演化》,陕西师范大学董治宝教授的《火星沙丘地貌类型与分布》,以及兰州大学聂军胜教授的《晚新生代东亚降水变化对区域环境和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些报告展示了国内外地貌和第四纪领域的最新认识,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照片3大会报告掠影

27日全天,代表们在5个分会场,围绕地貌演化与第四纪环境变化、青藏高原隆升、风化剥蚀和环境变化、新构造运动与地貌演化、冰冻圈过程与地貌演化、河流过程与河床演变、河口与海岸地貌、荒漠地貌与风成过程、黄土记录与地貌演化、地貌与地球关键带、坡地过程与灾害地貌、喀斯特地貌与气候记录、地貌过程与人类世、数字地貌与数字模拟、地貌学研究新方法与新技术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共有120位代表做了口头报告(照片4),深化了对地表过程、地貌演化与环境变迁的认识。

在闭幕式上,潘保田教授做了《地貌学发展历史与我国地貌学研究》的报告,从地貌学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角色与地位、地貌学研究的历史、现代与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地貌学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指出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是地球科学最传统的学科,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出多学科共同发展的集成,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体现。进而呼吁大家尤其青年研究人员要齐心协力,在各级组织与学会的支持下,共同推进国内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壮大。

照片4分会场与闭幕式

另外,在26日晚上,会议专门召开了新一届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与会代表的全体会议(照片5),首先潘保田主任对上一届委员会主任周力平教授在中国地貌与第四纪学科发展中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本届委员会在过往的基石之上继续努力励志前行。随后,各位委员对学科的发展、《地貌学》教材的编写以及下次会议的承办地点等事宜进行了商讨。

照片5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部分代表

会议期间,安排了兰州盆地的黄河阶地、黄土地层与新生代沉积实地考察。会后,28-29日由杨胜利副教授带队,24名与会人员同赴临夏盆地考察了新生代沉积地层、夷平面、大夏河河流阶地等典型地貌(照片6)。28-30日,由高红山教授带队,46名与会代表沿兰州-西宁-门源-张掖-武威-兰州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野外考察,该路线以地带性规律为主,沿途可见湟水阶地、湖岸阶地、彩色丘陵、荒漠等典型地貌,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

照片6会后的野外考察

此次会议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学术探讨与友情交流并进,为地貌第四纪研究同行特别是年轻的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

(高红山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