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

我校孟兴民教授受甘肃省科技厅委派带领地质灾害专家组赴岷县参与5.10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理

2012/05/14

5月13日,受甘肃省科技厅委派,我校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孟兴民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组织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科学院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甘肃省林科院等单位地质灾害专家组一行15人赴甘肃岷县,参与该县5.10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专家组对受灾区域、灾情以及现有工程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雹洪泥石流灾害成因,取得了现场第一手资料,为现场应急救灾工作以及灾后重建提出重要建议,并及时向省科技厅和省政府作了书面汇报,为灾区的抢险救灾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据介绍,2012年5月10日17时32分至18时15分,甘肃省定西市部分地区发生大范围冰雹及强降雨,短短43分钟内岷县最大降雨量达69.2毫米,接近当地常年降雨量596毫米的1/8,短时雨量之大为当地历史罕见,引发了雹洪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截止5月13日下午16时,“5•10”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再新增死亡2例,全县累计因灾死亡42人,失踪17人,114人正在接受治疗。全县还有6404人急需转移安置。有3460台农机具不同程度受损;因灾造成4座35千伏变电站、3条35千伏线路和10条10千伏线路损毁中断。由于灾情重大,全县目前还有2个乡镇、42个村至今没有恢复通电;灾害使岷漳方向本地网被冲毁,导致东山区6个乡镇全部通信中断。全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8.4亿元。目前,详细灾情还在进一步核查之中,灾情数据还会有进一步变化。

专家组指出,从现场调查分析可知,此次灾害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降雨强度大、雹洪来势猛。短历时强降雨导致短时间内形成大径流,河水暴涨,瞬间形成速度快、冲击力大、破坏力强的雹洪泥石流;二是受灾范围广、灾害损失重。此次灾害过程造成岷县、漳县、渭源3个县33个乡镇41万多人受灾,其中岷县受灾最为严重,全县所有18个乡镇、35.8万人受灾,受灾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三是灾区自救能力差、恢复重建困难大。此次重灾地区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灾后生活及重建对政府依赖较大,加上地处高寒阴湿地区,重建成本高,灾后恢复重建面临较大困难。

专家组认为本次雹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流域面积大、支沟多、汇流速度快,沟道和沟坡上有大量松散堆积物;降雨量大、历时短、雨强大,沟道内除大量松散堆积物外,更重要的是大量人工采石场的砂石不合理地堆放在沟道,造成沟道流水受阻,在局部地段形成淤积,迫使水位抬升,淹没原本水位达不到的沿岸村庄,受阻抬升的洪水最终全面突破淤积体,形成冲击力巨大的泥石流,对下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针对沟坡松散堆积物较多,沟道内堆积严重,沿岸农田、村庄与沟床高差小,如果类似强度降雨发生,有再次发生此类灾害的可能,专家组提出如下建议:(1)尽快对于有危险性的人口密集型村庄及重点水毁区域修建临时防治构筑物,防止二次受灾及次生灾害的威胁;(2)对现有的民房进行安全性普查,对特别危险的居住区居民要搬迁避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保护;(3)开展河道整治和水土、小流域治理,从根本上提高防范和抵御山洪泥石流的能力;加紧排水排涝,清理淤泥,并加固防洪堤,确保道路安全,对通信、电力的设备设施的防护;(4)应严格控制沟道内采石采砂活动,如必须采砂,则因有合理堆放场地,并加以工程防护;(5)限制流域内砍伐,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以稳固沟坡;(6)切忌在此类沟道内设置泥石流拦挡淤积坝,工程治理的手段因以疏通沟道、保护坡脚和堤岸为前提。(7)针对近期灾害多发频发等特点,建议切实做好新发灾害应对准备,着力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健全完善灾害监测与预警网络,以防类似灾害再次发生。